你所不知道的抗日英雄——夏光
发布时间:2018-05-30 信息来源:邵阳市委党校 作者:邵阳市委党校

阳澄湖畔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一出京剧《沙家浜》,让无数观众记住了阿庆嫂、郭建光等抗日英雄。夏光就是新四军优秀指挥员郭建光的原型。当年,经历了激烈战斗的他和35名江抗战士留在沙家浜养伤,在阳澄湖畔,与敌人斗智斗勇。“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夏光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血战到底的英雄事迹和斗争精神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农民运动显身手,新四军里好参谋。

英勇杀敌挂了花,芦苇荡中留火种。

夏光,原名夏克绍,190910月出生于武冈市邓元泰镇天心桥村,17岁参加革命,19267月北伐军进军湖南,掀起农村大风暴,他参加了当地农民运动。1927年考入毛泽东在武汉创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亲耳聆听毛泽东讲课,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湖南省委派他回家乡开展农运工运工作,担任中共武冈特区委农运书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为躲避抓捕,潜伏外地,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夏光在长沙经徐特立、王凌波介绍参加新四军。19395月,为方便统战工作,新四军一支队6团团长叶飞按照支队司令员陈毅的命令,把六团改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夏光任作战参谋,随总指挥叶飞东进到苏常太地区,向敌后发展抗日根据地。他积极协助指挥作战,争取地方武装进行收编,使江南抗日义勇军不断壮大,由原来的600多人发展到4000余人。后江南抗日义勇军整编为五路,夏光任第五路参谋长。

日军为阻挡新四军东进抗日,集中重兵进行频繁“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十分忌恨,不断向新四军施压,频频挑起冲突。为顾全大局,保存实力,1939年秋上级决定新四军东进部队“江抗”西撤,向苏北发展。

夏光在新四军东进时担任作战处长,经历多场恶战,特别在顾山同国民党顽固派“忠义救国军”连续作战,五天五夜未曾睡觉,也没吃上一餐饭,终因过度劳累患上严重的眩晕症倒在指挥所,被送到阳澄湖后方医院。部队于是决定将他留下来,和其他伤病员一起,共计36人,隐蔽在阳澄湖畔密密麻麻的芦苇荡中,保留下了这批革命火种,即后来人们熟知的“三十六个伤病员”,夏光就是其中之一。

战斗负伤离战场,养伤来到沙家浜。

芦苇深处把身藏,军民鱼水情意长。

主力部队走了,伤病员行动不便,他们的生存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下,他们一面医治伤病,一面与日、伪、顽军周旋。后方医院不得不经常转移,每到一个村庄,伤病员就被分散安排到老百姓家里,农家的客堂、厨房、牛棚、猪圈、堆柴草的小屋,湖中的小船等都成了伤病员的藏身之处,门板一架就是病床,蚊帐一挂就是手术间。每逢敌人“扫荡”,群众和医护人员就一起将伤病员抬上船,转移到芦苇荡中。敌人走了,伤病员又被接进村子。有时,伤病员被敌人长时间围困在芦苇荡里,不得不常常以芦根、小鱼小虾、螃蟹等充饥。常熟县委、苏州县委和当地百姓常常冒着危险,冲破封锁,为伤病员送来食品、衣裳和药物。有时情况紧急,一些伤病员来不及转移,老百姓就悉心照料,做好掩护工作。由于得到了党组织和老百姓的掩护帮助,伤病的指战员不但陆续恢复了健康,而且和当地百姓结下了鱼水深情。病愈伤员一个个摩拳擦掌,渴望找到部队,重上战场。老百姓深受日伪军之害,十分盼望新四军“江抗”能再打回来。

伤愈归队再请战,起兵东进把敌歼。

战鼓惊天红旗展,一举收复大江南。

193910月,叶飞派“江抗”2团政治处主任杨浩庐返回常熟阳澄湖畔,传达了以伤病员为主体重建部队、坚持原地斗争的命令。116日,以新四军伤病员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在常熟东塘市附近一个村庄成立,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夏光带领36个伤病员走出芦苇荡,在苏州、常熟、太仓一带坚持抗战,重新燃起了东路武装抗日斗争的火焰。

“江抗”的旗帜一竖起来,常熟人民奔走相告,人民自卫队也纷纷要求与其合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36个伤病员发展成了一支500多人的队伍。

经过几次战斗,“江抗”不断壮大,打得日伪军缩进沪宁沿线的据点里不敢出来。194026日在横泾附近的北桥伏击了日伪军下乡抢粮的汽艇,击毁敌汽艇一艘。然后,向阳澄湖畔的洋沟村转移,准备与当地群众春节联欢。 28日正是农历正月初一过春节,新“江抗”在阳澄湖畔的阳沟溇与前来偷袭的日军展开激战,毙伤包括指挥官斋藤在内的日军数十名。

洋沟一役,不但粉碎了日寇妄图一举消灭新“江抗”的阴谋,也打出了新“江抗”的威名。周围群众纷纷相告:“江抗又回来了!”

19413月,只经过不到一年时间,部队已经发展到4600多人。据记载,在新“江抗”成立后的一年时间,夏光率部经历大小战斗共计47次,击毙日军147名,伪军357名。

《东路一年》获殊勋,《沙家浜》里塑原型。

一生沉浮意志坚,红色基因代代传。

谭震林在1940116日新“江抗”部队诞生一周年之际,撰写纪念文章《东路一年》,高度评价了夏光在新“江抗”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殊勋。他说:“如果没有夏光同志独当一面的斗争精神,和机智灵活应付当时的环境,那么就不能够有今天这样顺利的发展。我们东路的全体同志,应该学习夏光同志这种斗争精神,这种斗争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伤病员战士在芦苇荡与敌人“斗智”的故事先被改编成了沪剧《芦荡火种》,后改名京剧《沙家浜》,迅速走红全国。19825月,谭震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史工作会议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故事是真实的,‘郭建光’现在就在台下,他的名字叫夏光”。夏光却谦逊说:“不能说《沙家浜》中的‘郭建光’就是我,我就是沾了一个‘光’字。”

夏光在抗日战争中身经百战,英勇顽强,功勋卓著。解放战争期间,作为华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和30军参谋长,随陈毅、粟裕南征北战,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战役。1950年调海军创建海军联合学校任校长,为初建的海军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光因大革命时与组织失去过联系,1955年未予授衔转地方工作,曾任江苏省委党史征集委员会副主任。2012年,夏光以104岁高龄病逝于南京,骨灰安放在阳澄湖畔,衣冠冢葬在家乡武冈。

(中共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红色邵阳”专栏罗志元李海园供稿)

  打印            关闭窗口

联系邮箱:smqzxx@126.com 邮编:422206

版权所有: 中国共产党邵阳市委员会党校 邵阳行政学院 邵阳市社会主义学院

©2022-2032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739-53588448 备案号:湘ICP备2024043500号-1